鲁建平:农机路上带头人

江西农业农村融媒体 2018-12-18 16:57:22 订阅

在崇仁县石庄乡尧家村,总能看到一位皮肤黝黑、身材敦实的年轻人,或是忙碌在田间地头,或是在检修擦拭着他的农机,亦或是坐在小板凳上与农户们讲述着他和农机的故事,分享着操作经验。

他就是建平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也是当地极负盛名的农机带头人——鲁建平。目前,合作社拥有社员107人,各类农机具320余台套,社会化服务涉及育秧、机插、机耕、机防、机收等领域,年社会化服务面积达10万余亩,触及鄱阳等县,经营收入上1000万元,2013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农机合作社示范社”。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鲁建平在谈起创业历程也是感慨万千!

1972年出生的他,在上世纪90年代是个小农用车手,由于收入难以养家糊口,到广东种菜谋生。这段日子,鲁建平的钱袋子鼓了,见识也长了,尤其是看到当地菜农用上机械化,他的心痒了——回家组建并驾驶一支“金戈铁马”在沃野上快意春秋。

2003年,鲁建平从流转20亩稻田做起,随着一声拖拉机的怒吼,正式为征服梦想开锣;2004年,他的“战队”增添新成员(收割机),开启了扩编模式。此后,他不断熟悉手中的“伙计”,种植面积逐渐扩大,收入开始与种菜比肩。期间,心思缜密的他发现,40多亩水稻的插秧活很令人揪心,不仅需要较高的劳务支出,请工更是个难事。

为此,他多次向农业部门打听,向农技员请教,有没有克服育秧、插秧的“利器”和技术。2009年,他获悉县农机局举办首期机械化插秧培训班,便第一个报名,成功获得了想要的消息,还在培训结束后买下一台插秧机。为掌握插秧机的操作技巧,只有初中文化的他,白天驾着机器实践体验,夜晚观看技术讲座、录像资料,遇上悬而未决的问题就赶紧进城找行家指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他成为了全县水稻机插的一把能手。“好技术应该造福更多的人!”尝到机插技术带来的便利和效益后,鲁建平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进一步提升技术并推广出去。他一边邀请身边业务娴熟的农机手组建建平农机专业合作社,一边在县农业部门的帮助下,着手加强新农机学习与尝试,合作社先后添置大型旋耕机、收割机、智能种子发芽器、自动育秧装盘等农机设备300余台,朝着水稻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目标“进军”。

鲁建平说:“一亩双季稻仅因全程机械化生产,农田可增收水稻近100公斤,农户增收超150元,还能有效增加大田的通透性,有利于节约农药、减少污染。”

在探索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生产过程中,鲁建平取得了农业机械运作的丰富经验。热心肠的他,经常主动帮助其他农户排忧解难,用他的话来说,一户实现机械化生产远不能改变落后的生产局面,只有整村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才能彻底摆繁重脱体力劳动的束缚。他热心于帮助那些有求于他的农机户,有求必应,无论多忙,他都会放下手里的活为农户排忧解难。他技术娴熟,经常主动将附近的机手集中起来,免费进行农机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过硬的农机操作技术和农机维修能力。农忙季节过后,他还为一些热心于机插的人提供机插技术服务,帮助他们学习农机育插秧技术。在他的带动下,石庄乡农业机械化率达80%、机插率达50%以上,尧家村的机插率更是高达90%。

2011年,合作社朝社会化服务发展,并成功签下第一单——县农业局高产创建点300亩机械化育插秧服务。高产创建点长势喜人的机插秧成了一张鲜活的“名片” ,赢得农户和农业部门的好评。随后,合作社又承担了绿丰专业合作社1500余亩水稻机耕、机插作业,当年社会化服务创收60多万元。逐步形成 “专业育秧”、“农户自行育秧,合作社提供机插服务”、“双抢帮扶”等灵活多元的服务形式,既稳步助推当地水稻育插秧机械化进程,还为当地农机技术推广打造出样板。

“2013年3月,那是我最高兴、最难忘的月份!”鲁建平说,那月,农业部专家和学者到崇仁调研机械化育秧和粮食安全问题,他被点名应邀参加座谈,专家对当前农业生产态势的分析,让他开阔了视野。同年,合作社也迎来喜事,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先进农机合作社示范社”。

在鲁建平的事业发展过程中,他始终十分重视加强技能培训。早在2014年,他就和儿子、媳妇一起参加了省里组织的农机技能培训班。此后每年他都组织合作社骨干参加农机技能培训,把他们培养成农机能手。近几年,他又有了新的目标,要让腰包富起来的社员们头脑也“富”起来,培养更多高水平的农机技能人才,让更多农民享受到国家的惠农政策。他主动联系县农机部门,表达了把培训班办在自己合作社的想法。在崇仁县农机局的帮助支持下,合作社成为县农机操作与维修培训班的实践基地。许多附近的农民听到消息,赶来参加培训,合作社一时“人满为患”。农民机手们纷纷表示,像这样能学到知识的培训自己还要再参加。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合作社已经成为培养农机人才的摇篮。

近年来,合作社再迈新台阶,外地涉农部门和种粮大户纷至沓来,邀请鲁建平前去传授经验技术。不少鄱阳等地的种粮大户还打算与他的合作社签订农机服务协议。

当问及鲁建平有什么高招时,他毫不掩饰告诉笔者,合作社发展的基本经验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一转两带”,即“以‘托管合同’形式促土地流转,以老带新做给入社农民看促农机技术的推广,以全程机械化带动合作社规模扩大、促进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提高。”

一是以“托管合同”形式促土地流转。近年来,农村外出打工经商的人逐年增多。合作社给外出打工经商农民当“田保姆”,双方签订“托管合同”。采用全托方式,给外出农民做“田保姆”。这样,既可充分利用合作社的技术和农机具,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种植,外出农民又可以从“托管”中获得合理报酬。外出打工经商的农民又解决了后顾之忧,工作、农事两不误,实现了双赢。

二是以老带新做给入社农民看。农机技术特别是机插、育秧技术这块,广大农户对这项技术的认识不深,了解还很肤浅,农民对机插技术能否稳产高产也心存疑虑,信心不足。为此,合作社组织一批技术过硬、服务到位的老机手,用他们为农机技术推广培训师,保证每一位初次购买农机的社员都有一位老机手包教会农机技术。该种技术传授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是信任度高,推广速度快。二是技术指导方便及时,推广成功率高。

三是以全程机械化带动合作社规模扩大,促进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提高。合作社以水稻全程机械化省级示范区为契机,通过托管合同、连片承包、反租倒包等形式,采取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机插、统一施肥、统一田管、统一收割等规模化作业、规模化运作,形成了集发芽、育秧、插秧、耕整、收割为一体的全程机械化合作社。大大简化了农机技术操作的难度,推动了农机技术的快速推广,带动了合作社规模的增大,提高了社会化服务水平,促进了社员的增收。

“国家农业政策春风正劲,下一步,我想在植保和烘干上下功夫。”鲁建平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要以合作社为平台,驾驭“金戈铁马”驰骋在五彩斑斓的田野上,耘出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做一个全程水稻生产机械化、农业服务社会化的新型领头人。

责任主编:柯微微
392
2
0
广阔土地,大有作为!
5年前 0回复
写评论
1

发布
取消
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