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胸蛙繁殖技术

一、技术概术

(一)技术基本情况

1.技术研发推广背景。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又名石鸡,主要分布中国的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南方省区的山区,因长期以来处于野生状态,所以石蛙的人工驯养是一项新兴的养殖业。南方丘陵山区生长的一种名贵山珍,因其肉质细腻且富含丰富的矿物质元素所以被美食家称为\"百蛙之王\"。棘胸蛙肉质细嫩洁白,味道甘美,营养丰富,列为宾馆、酒家推荐的山珍名菜,亦是人们难得的珍稀佳肴,同时还具有解热毒、治疳疾等功效,故有\"山珍\"之称。《本草纲目》中曾记载:蛙性甘、辛,入肝、脾、肾三经,滋阴补肾。主治小儿热症,且止痛去热毒。利水消肿,消疳瘦等功效,有补虚损,助妇女产后恢复体虚之作用。且具有滋补强身、清心润肺、健肝胃、补虚损,以及解热毒、治疳疾等功效,故有\"山珍\"之称,经济价值高,适宜推广人工养殖。

2.解决的主要问题。可以解决种群的不足,适宜大范围的进行推广养殖。

3.专利范围及使用情况。专利范围涉及:石蛙池改造建设及石蛙皮肤病药品等相关专利,通过石蛙池的改造和石蛙药品的利用,对石蛙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提高经济效益。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2019—2022年期间在鹰潭市贵溪、余江、龙虎山景区及金溪、万年等周边地区推广技术成果,已经实现较大范围推广应用。

(三)提质增效情况

通过良种繁育,使得蛙饲养周期缩短,品质有所提升,其产品通过绿色认证,并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阳际峰石蛙多次参展,先后获得江西鄱阳湖绿色农产品(上海)展销会产品金奖。江西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南昌)展销会产品金奖,石蛙养殖带动周边农业合作社农民持续增收,减少当地贫困发生率,且养殖环境要求不高,无须占用有效耕地,极大保护粮食安全,石蛙养殖过程中,运用无公害产品和技术,对当地生态环境不会产生破坏。

(四)技术获奖情况

生态自动化养殖通过了鹰潭市科技局鉴定取得鹰潭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技术要点

(一)蛙池建设

1.成蛙池建设。周围建墙,墙高1.5m。水面40m2左右,水面与陆地面积一般为2∶1。水深0.5—1m,池底向出水口倾斜,内投入石块、砾石、粗砂。池与墙之间留有陆地,陆地种草、植树和灌木遮荫。池里要设遮荫投食台。

 

2.种蛙池建设。要求与成蛙池一样,只水深20cm。内设投食台、栖息台各1个。每m2放养种蛙6对左右。产卵池1-1.5m2,砖墙,墙高1.5m,四壁光滑以防种蛙外逃或敌害。池为水陆两部分,并设置投饵台。水下5-20cm处,用光滑干净无毒的石板或砖块建置产卵穴,穴不露出水面。产卵穴长、宽、高20cm×15cm×15cm为好。池底铺上清洁的细砂,其池水需缓流,且要排灌方便,水质良好。

 

3.蝌蚪池建设。蝌蚪池也可利用产卵池。池面积为10-15m2,池深0.5m,放养量350尾m2。池壁和池底可用水泥抹平,池底略倾斜,池岸坡度较缓,以便蝌蚪休息和变态后的幼蛙登陆。使用前,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消毒。

\"\"

 

4.幼蛙池建设。幼蛙池池面积只需成蛙池的一半,其余要求与成蛙池相同。但池需两部分,即水体和陆栖地,其中水面要占60%,并设食台。

(二)种蛙挑选及培育

1.形态特征。种蛙一般体长15~20cm,体重0.4kg以上,头宽大于头长。皮肤粗糙,背部皮肤呈暗灰色。雄体的胸部长有分散的角质黑丁肉刺。雄性前肢较粗壮,指端圆,略膨大,第一指基部尤为粗大。雌性腹面光滑,没有黑剌。棘胸蛙的头又宽又扁,吻端圆并且突出于下颌,吻棱不明显,鼻孔间距与眼部间距基本相同。

\"\"

2.繁殖。棘胸蛙繁殖率很高,每年5~8为产卵季节。在雌蛙产卵前,应在上水头设置产卵池,放种蛙300~1000只,暂养10~15天后,转入繁育池进行产卵孵化。产卵箱可放20~30组种蛙,小批量只要将雌雄蛙按1∶1放在水深15厘米、面积为桌面大小的池子里即可。池内要放产卵板作为卵力附着物,水温10℃~16℃,1天左右就会交配,10天就会产卵。孵化池水深15厘米,在水温10℃~16℃时,每平方米水面投放卵块4~5团,温度正常情况下百天孵出蝌蚪。

蝌蚪培育:受精卵在产卵池自然孵化或在孵化池孵化,经20d左右便可孵出苗,刚孵出的苗称蝌蚪,3~4d中不进食,主要消耗自己体内的卵黄,4d后可缓缓游动。这时可投喂蛋黄、粗鱼粉等精料。它们除了摄取投放的饲料外,还可寻食水中的硅藻、隐藻、原虫及一些水生植物碎屑等。20d以后可移入蝌蚪池中培育。蝌蚪喜清澈的水质,故放养前不宜在池中施肥培水。早期可投喂鸡蛋黄,但不必破碎,后期可饲喂鱼(用全价饵料或鱼粉),也可投喂各种动物内脏或高蛋白的植物饲料。开始全池泼撒,待蝌蚪游泳能力增强之后,设置面积1m2的几个饲喂台,台面距水面20cm,投饲量以每天吃完为好,可作多次投喂。到秋季,温度下降,可适当增加水深,减少投食量,并在池中放入瓦片,让蝌蚪在其中完全越冬。第二年清明后水温上升,可增加投饵量,为蝌蚪变态作准备。在饲养中,要防止敌害生物进入,调节水质,确保水质干净,避免水温过高或过多投喂的饵料未食完而腐烂,污染水质造成蝌蚪发病死亡。

 

幼蛙培育:越冬的蝌蚪培育到5、6月份,便逐渐开始进入变态期,这时期约60-90d,个体较大的蝌蚪首先长出后肢,同时频频露出水面呼吸空气,进一步完善肺的呼吸功能。这时需要在蝌蚪池中投放一些可供幼蛙变态登陆的木板等漂浮物,亦可设幼蛙岛,此岛应高于池水面0.5-1cm,以利幼蛙上岸。这时,需早晚巡察,将在漂浮物或幼蛙岛上的幼蛙移入幼蛙池中培育。因这时的蛙处于水栖到陆栖的转变阶段,该蛙形态、生活习性和食性都在变化中,各器官发育不完善,捕食及活动能力较弱,故喂饲幼蛙是十分重要的。前期以人工投饵为主,辅以天然诱虫饲喂。人工饵料以鲜活的蝇蛆、黄粉虫、幼蚕、红蚯蚓为好。这时期蛋白含量高、营养全面的饲料可促进幼蛙迅速生长。鲜活饲料最好用200mg/kg高锰酸钾消毒后,放入食台上让幼蛙自由捕食。食台需每天清洗,以防止食物腐烂污染幼蛙的生活环境,夜间用灯诱捕昆虫,以便幼蛙捕食。幼蛙池以250只m2为宜。并加强常规管理工作,以防天敌危害,人为惊扰或幼蛙外逃。

三、适宜区域

环境要求僻静,冬暖夏凉,交通便捷,管理方便。山溪水、冷泉水或地下水等,要求水源充足、水温稳定,一般夏季最高水温应低于26℃;排灌方便,没有对水质构成威胁的污染源。水源的水质应符合GB11607的规定。

四、注意事项

(一)敌害与疾病防治

1.敌害:鼠类、蛇等。捕捉和驱赶养殖池内棘胸蛙天敌。

2.疾病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发现病蛙应及时隔离治疗。

3.寄生虫和线虫病:一般蛙的皮肤和肠道内普遍有寄生虫和线虫。可用晶体敌百虫浸泡,在饲料中加入驱线虫的药物,可减少其感染。囊肿病,是寄生虫在该蛙体皮下寄生,通过病毒感染导致发炎形成肿瘤,直至蛙死亡。防治方法:用20mg/kg的硫酸铜以每次5min的时间长度来浸泡病蛙2~3次。

4.红腿病:也称败血症,多因外伤后感染嗜水气单胞菌而引起。因此,要注意水体和饵料卫生,减少机械性创伤,常泼洒生石灰以抑制水体病菌扩散。病蛙可用3%食盐或20%磺胺类药液浸泡10min或用磺胺噻唑3g拌1kg饵料投喂。

5.烂皮病:也称脱皮和维生素缺乏综合症。病蛙体背皮肤失去光泽,粘液减少,湿度减低导致干燥的白花纹,严重造成白眼珠而成瞎眼。此病应加强饲料营养,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B、C和增加昆虫食物。

6.歪头病:由脑膜炎杆菌感染引起,感染后,病蛙歪头。在水中不停打转,虽死亡率不高,但传染快,摄食量减少。可用自制中草药进行治疗。

(二)管理要点

1.新建水泥池。用清水浸泡10-20d并冲洗数次,然后用40mg/kg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此养殖池。

2.把好饲料关。饲料要以鲜活的小杂鱼虾、昆虫为主。

3.每天早、晚巡池,做好记录。发现情况,即时处理。

4.防止敌害生物进入培育池及人为干扰。要做好蛙的防逃、防盗、遮荫设施。

5.时常调节水质,保证水质干净,避免因水温过高或过多残剩饵料掉入水中腐烂污染水质。并定时清塘消毒除淤,排出污物。

6.每一级蛙放养前都要对其进行消毒后再投放。一般用3%NaCl溶液或10mg/kg高锰酸钾和7mg/kg硫酸铜溶液浸洗10-15min。常用硫酸铜浸泡蝌蚪5min即可。

五、技术依托单位(不超过3个)

依托单位:南昌大学、江西省水生生物保护救助中心

联系地址:江西省贵溪市冷水林场

邮编:335000

联系人:夏斌

联系电话:13870010266

电子邮箱:1329234338@.qq.Com

等级提示
该模块需登录查看
傲亚信息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