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圈养循环水养殖机械化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

当前池塘养殖普遍采用髙密度放养、大量投饲散养模式,面临着养殖水环境劣化、病害频发、养殖效率不高、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多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池塘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传统养殖模式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在池塘养殖模式转型时,应大力发展具有集排污功能的新模式。华中农业大学基于“能时时打扫池塘卫生”理念提出的一种生态、环保、安全、高效的全新绿色养殖技术,是对传统池塘养殖方式的重要革新。

该技术模式将养殖对象圈养在圈养桶内,通过圈养桶下部锥型集污装置高效率收集残饵、粪便等固物,再经吸污泵抽排进入尾水分离塔;固废沉淀分离、收集后资源化再利用;去除固废的尾水经人工湿地脱氮除磷后再回流池塘重复使用或采用种养结合。这种养殖方式,具备清洁生产、提升养殖容量,降低病害发病率、提升产品质量,降低人力、水资源等生产成本,提升养殖效率等多重特征。

\"\"


该技术模式申请相关发明专利1项:改进型循环水水产生态养殖系统及尾水处理方法;实用新型专利3项:水产养殖圈养平台、一种鱼类池塘圈养装置、一种鱼类圈养污水固形物分离装置;外观设计专利1项:水产养殖圈养浮式平台。

该技术模式已在江西省南昌、吉安、抚州、萍乡、赣州等地小规模推广应用。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已在全国17个省市实现较大范围推广应用,截止2022年11月,推广应用2498个圈养桶(圈养设施面积3.13万平方米),其中江西省已在南昌、吉安、抚州、萍乡、赣州等地小规模推广应用。

(三)提质增效情况

单产6000~8000斤/亩,产值6~10万元/亩,利润1~5万元/亩;池塘养殖容量提升3倍;综合效益提高50%以上,产品品质得到显著提升;发病率降低一半以上、养殖尾水可实现100%回用;养殖用工节约30%以上,水资源节约一半以上。

(四)技术获奖情况

池塘“零排放”圈养技术获得由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和中国水产学会颁发的-渔业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2022年度优秀科技成果。

二、技术要点

在池塘中构建圈养装置,把主养鱼类圈养在圈养桶内养殖;通过圈养桶特有的锥形集污装置高效率收集残饵、粪污等废弃物,废弃物经吸污泵抽排移出圈养桶、进入尾水分离塔,固废在尾水分离塔中沉淀分离、收集后进行资源化再利用;去除固废后的废水经人工湿地脱氮除磷后再回流到池塘重复使用或采用种养结合,实现养殖废弃物的“零排放”。


\"\" 

(一)圈养强度。池塘:1组/亩;1组包括4个圈养桶+1套尾水处理系统。

(二)水环境提升措施。池塘:种植苦草或轮叶黑藻,种植面积为池塘面积30%左右;放养鲢鳙50~150尾/亩等措施。

(三)适宜圈养对象:出塘体重不超过2斤的商品鱼或规格鱼种,如鲈、鳜、鲇、鮠、鳢等名优鱼类,以及草鱼、鳙等大宗鱼类。可多品种单养。

(四)放养密度:参照散养池塘1亩的放养量确定每个圈养桶的放养量。以加州鲈为例,圈养密度为1500尾~2000尾/圈。

(五)饲喂管理:同散养池塘。

(六)排污:每天排污1~2次,每次约1小时,黑水入尾水分离塔,清水入养殖池塘。入塔尾水静止3小时后排出上清液,入三级尾水处理桶降氮除磷后回池重复使用;固废每4天排出一次,资源化再利用。

(七)收获:升起捕捞网即可抄捕,捕捞时其他圈养桶正常饲喂。

(八)保持水位稳定:当蒸发或渗漏等引起池塘水位下降时,及时补充新水至正常水位。

三、适宜区域
(一)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

全省所有池塘。

(二)2023年主要示范点

计划分别在吉州区、峡江县、新余市、玉山县、新建区、崇仁县等地建立6个试验示范基地。

四、注意事项
(一)除圈养桶内投饵外,圈养池塘禁止投饵施肥。若水体透明度不足60cm,可泼洒微生态制剂等改善水质。

(二)若停电,应及时开启备用电源或纯氧增氧以防缺氧。

(三)科学预防疾病,忌用抗生素。

五、技术依托单位
单位名称:华中农业大学(产权单位)

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

联系人:何绪刚

联系电话:15827118986

电子邮箱:xgh@mail.hzau.edu.cn


单位名称: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庐枫路588号

联系人:丁德志

联系电话:13755692161
电子邮箱:comorg@126.com

等级提示
该模块需登录查看
傲亚信息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