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发送给朋友 |
![]() 分享到朋友圈 |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
杂草危害是亚热带丘陵茶园生产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针对茶园禁止使用化学除草剂后,茶园杂草控制困难、人工除草效益低下、管理成本不断提升等系列问题,研究形成的茶园杂草综合防控技术。本技术可实现常年有效控制茶园草害的发生,显著降低茶园控草成本,并避免因化学除草带来的风险,满足茶叶绿色优质高效生产要求。核心技术通过茶园行间覆盖,形成地表物理阻隔,抑制杂草萌发;通过采取间作套种,引入优势草种抢占茶行空白生境,以草控草;因地因时制宜,协调运用农艺措施,辅助除杂,最终实现茶园杂草的绿色防控,保障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2018年以来,“地表覆盖+间套种+农艺辅助”控草技术已在婺源、浮梁、南昌等茶叶主产县进行示范、推广,获得良好效果。2018-2021年,在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茶叶试验种植第1年茶园应用核心技术,杂草防控效果达80%以上,控草时效可的维持在3~10月,期间降低1/3以上的人工除草成本。2019-2021年,在婺源县、浮梁县2个示范基地应用,均获得良好的控草效果。
(三)提质增效情况
与常规单一控草措施相比,通过茶园地表覆盖、间套作等生态措施与辅助农艺措施有机结合,可有效控制杂草危害茶树,实现既降低劳动力成本又达到控草效果的双赢局面,同时维持茶园生态系统平衡,阻止使用除草剂污染环境的风险。采用“覆盖+间套种+农艺辅助”技术,控制杂草危害茶树效果80%以上。本技术操作简单,可显著降低茶园控草成本,与纯人工除草相比,每亩可降低茶园控草成本580元。运用本技术不需要采用任何化学除草剂,对环境绿色友好,有利于保护茶园生态系统的健康性、完整性和连续性,使区域内资源按自然规律演替、发展,发挥最大的生态功能。
(四)技术获奖情况
未申报科技奖励。
二、技术要点
1. 茶园地表覆盖:茶树种植第1年在茶园行间持续进行封闭式覆盖,形成地表物理阻隔,抑制杂草萌发。(图1)
(1)覆盖时间:茶苗移栽后或杂草萌发前;
(2)覆盖材料:地膜或地布等低透光率或高密度不易降解的材料,以黑色为宜,材料不含有害物质;
(3)覆盖地面要求平整,覆盖后用土压实四周,防止被风吹起。
2. 间套作措施:在茶行间作禾本科或豆科植物,采取冬季以牧草控草,春夏套种控草,抑制杂草蔓延。一般冬季可间套鼠茅草、黑麦草,春秋可间套紫苜蓿、白三叶、红三叶、黄豆等。以秋冬间作鼠茅草、夏秋套种黄豆为例,鼠茅草根系集中分布于浅土层,不影响茶树对土壤水肥的吸收,豆科植物有固氮功能,还能提高土壤有机氮素等养分水平。
(1)间作鼠茅草播种技术
播种时期为9~11月,选择小雨来临前或阴雨天播种;播种量根据茶树种植年限、树冠覆盖度确定,10 kg/hm2~20 kg/hm2;采用混沙撒播,根据茶树树冠覆盖度调整种植草带宽度,草带边缘线距离茶树20 cm~45 cm,播种后适当覆细土。
(2)套种黄豆播种技术:
播种时期为5~6月,在鼠茅草倒伏后(图3),于茶行中间进行单行穴播,每穴2~3颗,穴距40~50cm。
3.农艺辅助:针对不同生长习性杂草,协调运用农艺措施,辅助除杂。
(1)在间套作前进行浅耕或深耕,清理茶园杂草,疏松和平整茶园土壤(图4)。在清除杂草时,对于宿根性多年生杂草及顽固性蕨根等杂草,用人工清除根块;对于根系分布在土壤表层的杂草可用浅耕机浅锄除草;对于茶园边界生长过快、过高的杂草可用园林割草机及时割除。
(2)间套作初期及时清除优势杂草、适当追肥。以秋冬间作鼠茅草、夏秋套种黄豆为例,次年2月底~3月中旬,在茶园追肥量的基础上增施纯氮75 kg/hm2;分别于3-4月和6-7月清除间套作草带中的优势杂草。
图1茶园行间地表覆盖
图2 间作鼠茅草抽穗情况
图3 间作鼠茅草倒伏后情况
图4 播种前茶园杂草清除
三、适宜区域与茶园
全省各产区,茶苗定植后前三年或茶树未封行的茶园,重修剪、台刈等更新茶园。
四、注意事项
清除的杂草及时深埋于土中或直接暴晒于茶行间。
五、技术依托单位
单位名称: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
联系地址:南昌县黄马乡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
邮政编码:330203
联系人:蔡海兰
联系电话:079185023010、18779871782
电子信箱:771574435@qq.com
【来源:厅科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