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马铃薯-夏大豆栽培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

马铃薯是一种广适性、产量高、效益好、营养全的作物。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品质高、热量低,富含钙、磷、铁等微量营养元素,被誉为“第二面包”和“地下苹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马铃薯鲜食产品、主食产品和其它休闲食品需求越来越大,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江西马铃薯种植历史悠久,具有很好的产业发展的生态气候、耕地资源等条件和独特区位优势。江西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降雨量丰富,光、温、水条件能够很好满足马铃薯正常生长发育。江西毗邻上海、浙江、广东、福建、江苏发达省市,区位优势明显。江西省作为马铃薯主食开发试点省份之一,为进一步推进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提供很好契机,马铃薯主食和休闲食品加工方面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这些产业优势和特色都是我省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重要产业基础,对江西马铃薯产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大豆是江西主要农作物和重要粮食作物之一,是老百姓重要的蔬菜和植物蛋白供应来源。马铃薯—夏大豆模式中冬马铃薯生产可以充分利用我省冬闲田资源,且不与水稻争地争水,是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的重要途径。夏大豆为典型的旱地作物,需水需肥料较少,而且还利用自身豆科作物根瘤合成氮肥的优势,减少化肥的投入量。因此,发展冬马铃薯-夏大豆栽培模式不仅可有效保障粮食安全,又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和改善人们生活品质。

一直以来,江西马铃薯或大豆生产单作模式片面追求产量,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使用量大,这不仅生产成本高,而且产品质量和安全难以得到保证,严重制约了马铃薯或大豆产业化发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马铃薯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2018YFD020080905)、江西现代农业科研协同创新专项“薯类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JXXTCX201704)等项目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广泛调研,并充分发挥自身科研优势和技术推广优势,研究总结和提出了“冬马铃薯-夏大豆栽培技术”。

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茬口衔接时间空间宽裕,而且可以培肥地力改善土壤条件,大幅度减少马铃薯、大豆病害的发生,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利于生产出更加安全可靠的农副产品,起到很好生态环境调节和改善效应,这对促进江西马铃薯、大豆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冬马铃薯-夏大豆栽培技术”在江西省高安市、德安县、万载县、泰和县、湖口县等我省马铃薯主产县相关马铃薯生产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种植基地进行了多年试验、示范,生产技术已成熟。2021年在江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安试验基地,进行“冬马铃薯-夏大豆”轮作模式下的马铃薯减肥减药栽培技术马铃薯亩产均达2000kg~3000kg。2018-2021年,在南昌、吉安、九江、宜春、赣州、景德镇、抚州等江西马铃薯主产区建立“冬马铃薯-夏大豆栽培技术”模式示范点11个,示范推广“冬马铃薯-夏大豆栽培技术”模式5万亩,辐射推广面积30万亩。

(三)提质增效情况

和常规种植技术模式相比,应用该技术肥料利用率提高8%,化肥减量20%,化学农药利用率提高11%,化学农药减量30%,马铃薯增产3%以上;马铃薯覆膜种植方式,可有效抑制杂草生长,采用机械化播种、覆膜一体化,可节约人工成本、提高种植效益;马铃薯生产每亩平均增收节支260元。同时“冬马铃薯-夏大豆栽培技术”不仅茬口衔接时间空间宽裕,而且可以培肥地力改善土壤条件,大幅度减少马铃薯、大豆病害的发生,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利于生产出更加安全可靠的农副产品,起到很好的生态环境调节和改善效应,这对促进江西马铃薯、大豆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基层农技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冬马铃薯-夏大豆栽培技术”培训,使马铃薯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得到普及和推广应用,为他们增产增收开辟了新途径。

(四)技术获奖情况

二、技术要点

1、选地整地:选取地下水位较低,排灌便利,肥力良好的田块。马铃薯施肥遵循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减少复合肥用量,增加有机肥用量;马铃薯田每667m2结合耕地施商品有机肥(N、P、K总量5%、有机质45%)250 kg~300kg、硫酸钾型复合肥(17-17-17)70kg~80kg、硫酸锌1.2 kg、硼肥1 kg;夏大豆每667m2结合耕地施45%的三元复合肥20kg~25kg。12月上旬冬马铃薯播种前田块深翻25cm,后进行旋耕,做到土碎地平;开厢起垄,单垄双行栽培方式,垄宽80cm~90cm、垄高20cm~30cm、沟宽30cm;单垄单行栽培方式,垄宽50cm~60cm、垄高20 cm~30cm, 沟宽30cm。翌年5月中旬冬马铃薯收获后深翻25cm左右,5月中下旬大豆播种前旋耕起垄。




机械整地单垄双行栽培方式


机械盖膜单垄单行栽培方式


2、抗病品种选择:冬马铃薯选用早熟或早中熟高产优质抗病马铃薯品种,夏大豆品种选择高产、优质、早中熟、抗倒、抗病品种。

3、用种要求:马铃薯种薯切块时,每个薯块留1个~2个芽眼,质量30g~50g;切好的薯块用中性滑石粉和防病虫药剂混合拌种消毒以促进刀口愈合,并可防治病害和地下虫害。大豆种子用消毒菌剂和钼酸铵溶(每0.5kg种子用1g钼酸铵)于40℃温水中,均匀拌种,晾干播种。


马铃薯切块消毒


4、茬口安排:冬作马铃薯在赣南、赣中无霜期长的地区12月中下旬播种,赣北、赣东北等地区12月下旬至2上旬播种;4月下旬至5月中旬收获。夏大豆播种期5月下旬或6月上旬,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收获。

5、播种移栽:根据土壤肥力水平、品种特性和种子发芽率确定种植密度和播种量,规模化生产以机播为主,小面积生产采用机播或人工播种。冬马铃薯原种或一级种薯为150kg/667m2,播种密度为4500株/667 m2;单垄双行栽培时,播种行距30cm~40cm,株距20cm~25cm,播种深度8cm~10cm左右;单垄单行栽培时,株距18cm~25cm,播种深度8cm~10cm左右;播种后覆土盖黑膜。夏大豆籽粒大的品种,种植密度2万株/667m2~3万株/667m2,播种量6kg/667m2;植株矮小、分枝少、籽粒小的品种,种植密度3万株/667m2~5万株/667m2,播种量7.5kg/667m2;机械或人工条播,一次性完成旋耕起畦、开沟播种、覆土镇压,40cm等行距播种,播种深度3cm~5cm,覆土厚度均匀一致。



马铃薯苗期


6、肥水管理:开好“厢沟”、“中沟”、“围沟”三沟,做到三沟相连畅通,防渍排涝。冬马铃薯机播需在覆膜面上覆盖2cm厚碎土,出苗后及时人工辅助破膜放苗;夏大豆出苗后及时查苗并移密补稀,严重缺苗的及时补种。冬马铃薯无膜栽培5片~6片叶期和现蕾期各中耕培土1次,覆膜栽培则做好清沟培土;夏大豆植株封行前,进行一次中耕培土,培土高度应超过子叶节。冬马铃薯块茎膨大期,每667m2追施10kg硫酸钾型复合肥(17-17-17),10kg尿素;薯块膨大期叶面喷施2次~3次0.3%磷酸二氢钾与0.05%硼砂混合液30kg/667m2,每次间隔7d~10d;夏大豆苗期,每667m2追施5kg尿素、10kg氯化钾;花荚期喷施1次~2次0.2%~0.3%硼酸、0.3%磷酸二氢钾、1%~2%尿素混合液25kg/667m2,每次间隔7d~10d。冬马铃薯结薯期和夏大豆开花鼓粒期,视苗情分别喷施矮壮素等生长调节剂,谨防马铃薯、大豆疯长徒长枝。

7、病虫害防治:冬马铃薯、夏大豆无膜栽培播种后即刻进行封闭防草,苗期专用除草剂防治杂草;覆膜栽培不需要防草。冬马铃薯主要有晚疫病、早疫病两种重要病害,现蕾前7d左右还未出现病害时开始预防,连续防治3次~4次, 间隔7d~10d;夏大豆重点防治大豆根腐病、炭疽病两种病害,从发病初期开始,防治2次~3次,间隔7d~10d;注意轮换使用不同的药剂。冬马铃薯地上害虫重点防治蚜虫、二十八星瓢虫、块茎蛾,地下部害虫重点防治地老虎、蛴螬、金针虫、蝼蛄等;夏大豆重点防治蚜虫、斜纹夜蛾、菜青虫、豆荚螟,苗期,当百株蚜量达500头时,开始防治,开花期主要防治斜纹夜蛾、菜青虫等食叶性害虫,结荚鼓粒期,主要防治豆荚螟。

8、收获与贮藏:冬马铃薯植株90%茎叶由绿转黄时,块茎成熟,选择晴好天气适时机械或人工收获,及时低温储藏;如遇市场价格好,冬马铃薯可提早收获上市。夏大豆适时收获期为叶片正常落黄,豆荚呈品种固有颜色,植株95%豆荚籽粒归圆时,抢晴收获;人工收获在大豆黄熟末期进行,机械收获适当推迟;收获晾晒或烘干籽粒含水量降至13%后,装袋于通风处储藏。

三、适宜区域

适用于江西全省马铃薯、夏大豆两熟制生产区域。

四、注意事项

1、马铃薯种薯须选择脱毒种薯,有效防止病害发生。

2、江西马铃薯生长季节2~4月份雨水较多,马铃薯早、晚疫病爆发风险较大,要提前做好疫病防治措施,连续雨水天气时利用阴晴天抓紧打药预防。

五、技术依托单位

(一)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联系地址: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南莲路602号

邮政编码:330200

联系人:汤洁

联系电话:13979118963

电子邮箱:ttjiejie2003@163.com

(二)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文教路359号江西省农业检验检测综合大楼416室

邮政编码:330046

联系 人:孙明珠

联系电话:15979045429

电子信箱:sunmingzhu518@163.com


【来源:厅科教处】

等级提示
该模块需登录查看
傲亚信息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