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发送给朋友 |
![]() 分享到朋友圈 |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
提高双季稻产量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但双季稻丰产栽培肥药投入量大、流失量多、稻秸产量高且全量直接还田利用难,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加剧难题,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从2008年始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支持下,开展了双季稻面源污染防控、节水节肥,绿色防控等技术的研究,创建了一套双季稻节肥减药控污丰产技术,示范推广表明,该技术在保障水稻丰产同时可节省肥药用量,显著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较好解决了双季稻丰产与控污协同的技术难题。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核心技术“双季稻节氮丰产群体构建关键技术(壮秧增密节氮)”自2013年以来单独或作为其他技术的核心内容,在江西省的18个双季稻生产县(区)进行了示范、推广,推广面积逐年增加,其中,2018-2020年3年总计面积1121.9万亩,亩均增产52.1公斤,氮肥减施14.2%,节本9.5元/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核心技术“双季稻减污施肥技术”还作为江西省地方标准,颁布以来在江西省内得到较大面积的推广应用。目前双季稻节肥减药控污丰产技术在江西省双季稻主产区推广应用200多万亩。
(三)提质增效情况
与常规丰产栽培技术相比,可减少化肥农药用量30%~40%,氮磷流失量减少50%以上,渗漏流失减少10%~15%、氮挥发损失减少20%~25%,土壤农残降低40%以上,稻秸资源化利用率在95%以上,双季稻增产7%左右,具有显著的节肥、减药、控污、丰产效果。
(四)技术获奖情况
未申报科技奖励。
二、技术要点
1.氮磷污染周年原位阻控技术。
1.1 选用氮磷高效品种并优化品种配置。选用优质、丰产稳产、耐低氮低磷且氮磷利用率高、抗性强、生育期适宜的品种或组合,品种配置应在保障双季稻安全生产的基础上,早稻尽量选用生育期短的品种而晚稻搭配生育期较长的品种,以减少上半年暴雨多带来的养分流失。
1.2 壮秧增密。通过适期播种、稀播匀播、化控促蘖和施用送嫁肥培育壮秧,同时,种植密度提高20%左右,构建节肥抗逆群体,以克服节肥条件下群体不足的难题。
1.3 节肥控污施肥。在减少氮磷施肥总量20%左右的基础上,通过减少早稻施肥比重而增加晚稻施肥比重的周年肥料运筹、减少分蘖肥比重增加基肥比重的每季肥料运筹、有机肥及缓控释肥替代部分化肥、应用肥料增效剂、补施中微量元素和基肥深施、追肥以水带肥和控水灌溉的肥水协同技术,减少肥料流失,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图1水稻农田污染物原位消减技术
2.输移过程植物多级拦截技术
2.1沟渠植物拦截。在种植区的沟渠中根据沟渠大小种植适宜的拦截植物,大沟渠要注意不同类型植物的合理配置(图2);沟渠两侧壁和沟两岸种植百喜草、香根草等根系发达的护提植物。
图2农业面源污染物沟渠拦截
2.2塘堰湿地植物拦截。因地制宜利用现有塘堰构建湿地,在没有塘堰湿地的稻田,可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稻田面积0.5%~1.0%的标准在低洼处或汇水区建设人工塘堰(图3),根据水深合理配置不同类型的植物。
图3农业面源污染物塘堰消减技术
3.秸秆多途径还田技术
3.1直接还田。机收粉碎深翻直接还田,留茬高度≤15cm,收割机加载切碎装置,使秸秆长度在5cm左右,并增施促进腐熟的菌剂15~30kg/hm2。
3.2间接还田。对秸秆量大而全量直接还田难以实施的地区或季节,或由于养畜、基质利用、生产有机肥等需要利用秸秆的,可将部分秸秆资源化利用后再还田,包括堆沤还田、过腹还田、基质化还田、沼气发酵还田等。
4.绿色防控技术
4.1 农艺防控。加强检疫和种子消毒,选用抗性强品种并定期轮换、健身栽培、打捞菌核、灌水灭蛹、农艺灭草等。
4.2生物防控。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稻田养殖动物治虫、生物农药和生物引诱灭虫(香根草诱虫灭杀,图4)等生物措施控制病虫害发生。
4.3物理防控。通过灯光诱杀(图4)、色板诱杀、防虫网防虫等物理措施防治病虫害发生。
4.4 化学防控。在物理、生物和农艺防控达不到防治要求的情况下,按照“五准”的要求进行化学防控,即做到选药品种准、控制指标准、用药量准、喷药时间准、施药方法准,并做到统防统治、打重点药和农药合理复配与轮换。
图4 病虫生物、物理防控技术
三、适宜区域(适应推广应用的主要区域)
南方双季稻区。
四、注意事项(在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需特别注意的环节)
无。
五、技术依托单位(不超过3个)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联系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南莲路602号
邮政编码:330200
联系人:彭春瑞
联系电话:0791-87090358,13879198213
电子邮箱:pcrtfs@163.com
【来源:厅科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