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季稻区“晚稻早种-连种”栽培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技术研发推广背景,能够解决的主要问题等)

双季稻区早稻灌浆期高温逼熟导致其品质差,优质早籼稻品种少,早稻谷市场收购价持续走低,导致双季稻种植户的收益越来越低,部分地区“双改单”和“撂荒”面积进一步扩大。针对上述问题,研究形成双季稻区“晚稻早种-连种”栽培技术。该技术通过选用优质晚稻早熟品种,双季连续种植同一品种,连片种植,加工企业订单收购,解决了早稻稻米品质差且收购价低的难题,提高了双季稻种植户的收益和加工企业的效益。该技术既有利于缓解双季稻面积下降的难题,又可克服因早稻落地谷造成优质晚稻纯度差的问题,还具备优质稻提早上市效益好的亮点,值得在南方双季稻区示范推广。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推荐技术示范展示范围,在小范围示范展示还是已经实现较大范围推广应用)

“优质晚稻早种-连种”技术作为江西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示范推广的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需求的8种稻作新模式之一,于2020年被省农业农村厅写入稳定粮食生产推进高质量发展文件。多年来,该技术在吉水、宜黄、黎川、崇仁、遂川、安义等多地进行示范、推广,获得良好效果,其中吉水县26万亩双季稻中70%以上的双季稻生产采用本技术,双季种植品种均为井冈软粘。目前,该技术已被各地列为优质米早上市的技术措施。

(三)提质增效情况(技术试验、示范或推广过程中节约成本、提升品质、增加效益、保护耕地与生态环保等情况)

同传统双季稻生产相比,应用该技术缓解了双季稻面积下降的难题,解决了因早稻落地谷造成优质晚稻纯度差的问题,促使优质稻提早上市,亩增效达300元。

(四)技术获奖情况(该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获得科技奖励等情况)

未申报科技奖励。

二、技术要点(核心技术及其配套技术主要内容)

1.优质稻品种选择:选用已通过国家或本省审定、生育期115d内、米质达到国标三级以上的优质晚稻早熟品种。该类品种作早稻全生育期120d以内,还要求品质对灌浆期高温钝感,稻瘟病抗性较好。作早稻种植品质比晚稻低1个档次以内,如目前在我省适宜的品种有泰优398、井冈软粘、莲香早等品种。

2.种植季节:早稻3月中下旬播种,种植方式为抛秧或机插,可于7月下旬至7月底前收割;晚稻7月下旬抛秧或手栽。

3.种子处理:在浸种前晒种1 d~2 d后进行种子处理,如种子中秕谷较多可用清水选种,然后按照种:水比=1:1.5~2浸种,为减少病害在前期浸种要选用咪鲜胺、强氯精等浸种剂兑水浸种24 h~48 h,药剂浸种后,要先用清水洗净,之后常温催芽。早稻播种按每亩大田杂交稻种子2.0 kg~2.5 kg或常规稻种子3.0 kg~4.0 kg;晚稻播种按每亩大田杂交稻种子1.5 kg~2.5 kg或常规稻种子3.0 kg~4.0 kg。

4.栽插密度:早稻每亩栽2.0-2.2万穴左右;常规稻每穴4苗-5苗,每亩10万-13.2万基本苗;杂交稻每穴2苗-3苗,每亩6万-8.8万基本苗。晚稻每亩1.9-2.1万穴;常规稻每穴4苗-5苗,每亩7.2万-10万基本苗;杂交稻每穴2苗-3苗,每亩3.6万-6万基本苗。

5.水分管理:水稻栽插后按照间歇灌溉管理模式进行田间管理,基本如下:移栽田深水活苗、浅水分蘖、晒田控蘖、湿润长穗、有水抽穗、干湿壮籽(在有效分蘖终止期开腰沟和围沟排水晒田)。优质稻普遍茎秆较细,早、晚稻种植中一定要在田间苗数达到计划穗数的80%左右时晒田。

6.肥料运筹:按照有机无机相结合的原则,有机肥可通过秸秆还田(稻草、花生杆等)、饼肥或商品有机肥等形式施用,施化肥则要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优质稻配施适量硅肥,特别是优质稻抗倒伏能力差,早、晚稻均要注意控制氮肥总量,适当补施硅肥。该模式下氮、磷、钾的亩肥量控制在纯氮9 kg~11 kg,磷(P2O5)4 kg~6 kg,钾(K2O)6 kg~10 kg。已施用有机肥或绿肥、秸秆还田的田块,根据有机肥料用量或秸秆还田量酌情调整化肥用量。

7.病虫害综合防治

优先采用农业防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等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措施,使用化学农药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为主,且应严格执行NY/T 393规定,严格控制化学农药使用量和安全间隔期,并注意合理混用、轮换、交替用药,克服或推迟病虫害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具体防治病虫害方法和药剂如下:

病害主要以稻瘟病、纹枯病和稻曲病为主。稻瘟病的防治可通过药剂浸种防好苗瘟、叶瘟,破口期必须施药1次防治穗颈瘟,可选用三环唑、稻瘟灵、枯草芽孢杆菌等药剂;纹枯病应一般在稻株封行期施药1次,必要时孕穗期再施药1次,可选用肟菌+戊唑醇、井冈霉素、甲基托布津等药剂喷雾防治;稻曲病一般在破口前7d-10d和齐穗期肟菌+戊唑醇、井冈霉素等药剂喷雾防治。虫害防治以稻飞虱、纵卷叶螟、二化螟为主,优先选用绿色防控的技术措施进行防治,化学防治虫害宜选用吡蚜酮、噻嗪·异丙威、甲维盐、阿维菌素等低毒低残留农药。稻田除草方面,应根据稻田杂草类型,在栽插或抛秧后选择低毒高效的化学除草剂进行除草,一般在水稻栽后5d-7d每亩用30%丁苄100-200g或35%苄喹20-30g或丁草胺40-60g或吡嘧磺隆6.5g混入化肥或拌入细土中撒施至大田防治,并保持水层5d左右。

8.收获:在水稻成熟度为90%~95%时及时抢晴收获。收获季节因阴雨或其他无晾晒条件的,应选用烘干机烘干。晾晒后及时放入储藏。

三、适宜区域(适应推广应用的主要区域)

本技术主要在南方双季稻种植区域推广。要避免在高海拔或者冷水田种植,以免双季生育期均延长造成灌浆和成熟受影响。

四、注意事项(在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需特别注意的环节)

1.本技术更适宜于种植大户或区域连片种植,种粮大户种植可以与加工企业签订订单,双季均高于市场价收购,区域连片规模种植利于加工企业收购加工;

2.早、晚稻均需控制好氮肥总量,避免因氮肥施用过多导致生育期延长。

五、技术依托单位(不超过3个)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联系地址: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南莲路602号

邮政编码:330200

联系人: 尹建华

联系电话:0791-87090386

电子邮箱:jxyjh2011@163.com


【来源:厅科教处】

等级提示
该模块需登录查看
傲亚信息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