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发送给朋友 |
![]() 分享到朋友圈 |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技术研发推广背景,能够解决的主要问题、知识产权及使用情况等)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我省蛋鸡产业在地方“土特产”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全省以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家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重要遵循,按照“规模养殖、产业融合、品牌打造、绿色发展”的思路,大力推进我省家禽产业的发展进程。2022年全省蛋鸡存栏万5692万羽,鸡蛋产量44.11万吨,全省蛋鸡产业规模化率为83.22%,与2013年比规模化率增长21.97%。随着规模化率逐年提高,我省蛋鸡产业发展已进入提速增效的快通道。
蛋鸡舍环境优劣严重影响鸡群健康和生产性能。传统开放式鸡舍环境主要通过自然通风换气和机械通风(如吊扇、风机)进行调控,受气候环境条件影响大,极易影响蛋鸡生产性能,制约蛋鸡产业的发展和养殖水平的提升。例如,有研究表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夏季因鸡舍湿热问题导致蛋鸡减产量约15%-30%。
随着蛋鸡养殖行业养殖设施设备产业的发展,蛋鸡产业也逐渐走向标准化、设施化的发展之路,蛋鸡养殖从“数量”向“质量”的发展对鸡舍建筑的技术要求和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的标准需求。全封闭栏舍的环境控制技术是提升蛋鸡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近年来我国超大规模蛋鸡场得以迅猛发展、生产成绩大幅度提高的最主要原因。与此同时,近年来政府相关部门也加大了对畜产品中兽药残留量的监测与执法力度,蛋鸡“无抗化”养殖已成为必然趋势。在饲料端禁抗、养殖端减抗的大趋势下,如何控制复杂多样的细菌病,在家禽养殖过程中做到减抗、无抗,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要实现蛋鸡养殖“无抗化”,首先要解决鸡群“吃好、喝好、环境好”问题,而“环境好”核心是要实施鸡舍环境精准化调控为蛋鸡生产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最大限度减少因鸡舍温差大、有害气体和粉尘浓度高等造成的应激反应,使鸡群少得病,不得病。
蛋鸡舍环境控制技术指采用全封闭集约化的饲养方式,在蛋鸡饲养期内,舍内温湿度、光照、通风等通过人工智能环境控制,达到最适宜生产环境,鸡群不受外界自然环境影响,生产不受季节限制,充分发挥蛋鸡的生产潜力和产蛋能力,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药品投放,提高鸡蛋品质。该技术具有集资源高效利用、环境系统稳定、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经济高效为一体等优点。
近年,我们对全省大型蛋鸡规模养殖场进行了调研和技术总结,撰写了地方标准《蛋鸡舍环境控制技术规程》(DB36T 1695-2022),并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3年发布,是我省第一个针对蛋鸡舍环境控制的地方标准。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推荐技术示范展示范围,在各级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等示范推广情况)
蛋鸡舍环境控制技术是我省2022年、2023年全省家禽产业重大协同推广的主推技术之一。自2022年以来,我们在江西蛋鸡主要养殖区进行示范推广,应用栏舍面积逐年扩大,极大提升了我省蛋鸡舍的环境控制水平,对推进我省蛋鸡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目前该技术已分别在渝水区、庐山市、湖口县、进贤县、吉安县、崇仁县、乐平市、德安县等地对该技术进行了实践推广,受到当地蛋鸡养殖户的极大认可。计划将蛋鸡舍环境控制技术作为2024年主推技术,进一步扩大推广应用面积,提高蛋鸡规模养殖化的环境控制水平,提高蛋鸡生产性能,实现无抗养殖,提升禽产品质量安全。
(三)提质增效情况(技术试验、示范或推广过程中节约成本、提升品质、增加效益、保护耕地与生态环保等情况)
良好的养殖环境是保证蛋鸡生产的首要条件,是实现无抗养殖的一个关键点。对蛋鸡养殖场的小环境实施科学的管控,即对温度、湿度、通风、噪音、环境卫生等多方面进行科学的管理。采取蛋鸡舍环境控制技术后,鸡舍通风得到了精准调控,鸡舍环境得到有效控制,蛋鸡生产性能显著提高。夏季鸡舍降温效果明显,室外温度在30~40℃时,鸡舍温度稳定在25~28℃之间,饲料浪费减少0.66%,有效解决了鸡饮水滴漏问题,降低了人工成本,降低饲料霉变风险。由于鸡舍空气质量有了极大改善,能将蛋鸡呼吸道病死淘率降低1.5%,减少防治费用,产蛋率提高约2%,每只蛋鸡每年增收7.5元,配合中草药保健添加剂,可以实现无抗养殖。
(四)技术获奖情况(该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获得科技奖励等情况)
1、以该技术推广应用的经验为基础,提炼整理出《蛋鸡舍环境控制技术规程》(DB36T 1695-2022),并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3年发布,是我省第一个针对蛋鸡舍环境控制的地方标准,在全省蛋鸡主产区进行推广取得良好的效果。
2、该技术获得相关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规模鸡舍饮用余水设计》 ZL2021 2 1586570.5
3.该技术是我省2022年、2023年全省家禽产业重大协同推广的主推技术之一。
4.该技术分别在渝水区、庐山市、湖口县、进贤县、吉安县、崇仁县进行了实践推广,受到蛋鸡养殖户的认可。
二、技术要点(核心技术及其配套技术主要内容)
(一)核心技术
1全封闭栏舍建设
蛋鸡舍环境控制技术主要是在全封闭栏舍条件下实现,全封闭栏舍及相关建设具体如下:
1.1场地选择。场址最好建设在平坦、光照充足、排水好的地方,场地的大小根据蛋鸡的数量、饲料化水平等情况决定,远离村镇居民点、交通主干道、污染区等,同时,也要确保水源充足,水质满足饮用水标准。
1.2栏舍建设。宜采用钢结构全封闭模式,屋顶和墙壁采用复合保温材料,保温隔热层厚度≥7.5cm,做好防腐处理,栏舍两侧上方向宜增加透气侧窗。
图1 栏舍外部建设
1.3笼具布局:宜采用H型重叠式笼具。每层层高不低于 68cm,每羽鸡占笼(底)面积约为450cm2,过道约为为1.2~1.5m,笼距净道端山墙4m,距污道端山墙为3m,湿帘距鸡笼不少于2.5m,高度为2.2~2.5m,水帘配置可调节角度的挡风板。
图2 笼具布局
1.4饮水与喂料:安装乳头式自动饮水系统,饮用水质量干净。安装自动喂料系统。每只鸡料位不少于7cm。
1.5光照设施:使用节能灯,按照灯距2 m、距笼具顶层不超过1.9~3.8m、光照强度1 W/m2~1.2 W/m2,沿舍内通道均匀分布;安装微电脑光照自动控制系统。
图3 光照系统
1.6通风降温:建议采用横纵向交叉通风模式。横向及纵向净道端安装湿帘,纵向污道端安装负压风机。
1.7清粪设备:H型笼具宜安装输送带式自动清粪系统。
2 环境控制指标
2.1温湿度:建议适宜温度为13℃~25℃,且单日温差<10 ℃;冬季最低温度不低于4 ℃,夏季最高温度不高于30 ℃,适宜相对湿度60%~65%。
2.2风速:分为最小通风和温控通风,平均风速控制在0.1 m/s~1.0m/s。冬季以最小通风为主,定时周期循环时间以5~8min为最佳,冬季风速≤0.2m/s;夏季以温控通风为主,夏季风速≥0.5m/s。
2.3光照:青年鸡入舍后,光照强度:0.5W/ m2~0.7 W/ m2。光照时间:按每周增加0.5h光照时间渐增,逐步增加到14h/d。 进入产蛋高峰期后,保持16h/d光照时间,光照强度1W/m2~1.2 W/m2。
2.4空气指标:建议栏舍内二氧化碳≤1500mg/m3;氨气≤10 mg/m3;硫化氢≤5 mg/m3;恶臭≤70稀释倍数;可吸入颗粒物(PM10)≤4 mg/m3;总悬浮颗粒物(TSP)≤8 mg/m3;空气中细菌总数≤25000个/m3。
3监测仪器及位点
3.1常用仪器有温湿度计、照度计、风速计、及舍内空气指标监测仪器等。
3.2监测点位:栏舍内设置3个点位。具体为舍内通道两端和中间位置,两端监测点距入口或出口(排风口)的距离2 m左右。温湿度、风速、光照监测点设在笼具中层位置,并尽量靠近鸡只。空气质量监测点设在底层料槽附近。监测点距光源的水平距离不少于1 m,以两灯中间为宜,距热源不少于0.5 m。
4运行与维护
所用仪器设备应经校准合格,且在有效期内,测量范围和精确度能满足舍内环境参数相关要求,所用仪器传感器应满足功耗低、反应灵敏、受环境影响小、可长时间工作无故障等要求。
(二)配套技术
1蛋鸡管理技术
1.1育雏期管理
育雏期的饲养环境非常重要,尤其实在雏鸡刚刚孵化出壳后更为关键。雏鸡饲养的环境要在入场雏鸡前10d使用至少两种消毒剂进行消毒,且每3d进行一次彻底地消毒。雏鸡环境要保持32℃-36℃,进场以后每周降低2℃,夏季降至与室温一致即可,冬季降至22℃-26℃。雏鸡在入场以后湿度调整至70%左右,随后的10d后可降至60%。1-3日龄的雏鸡光照需达到23h,2周龄以内需达到18h,随后可根据实际情况每周降1-2h。饲养环境中需要有通风设备,保持饲养环境空气清新,可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1.2育成期管理
每1-2周对鸡群进行观察,抽样称重,根据抽检情况计算本鸡群的均匀度,通常情况下,饲养状态良好的鸡群,10周龄蛋鸡的均匀的应在70%左右,15周龄的达到75%,18周龄达到80%。
育成期蛋鸡饲料的蛋白质含量不易过高,否则会堆积大量的脂肪,不利于开产。根据育成蛋鸡对钙的需要尽量提供含钙量低、钙磷比适宜的饲料,这样有利于机体更好的保留钙。
1.3 产蛋期管理
一般最早可在17-18周龄上笼产蛋,蛋鸡在开产前10d或产第一枚蛋后饲料中的钙要进行相应的提高,以便保证鸡产蛋量,同时在环境中投放微量元素、矿物质等增加蛋鸡的营养情况。当产蛋量调整为5%时,需要更换适当的全价蛋鸡饲料,并且在开始产蛋时就进行自由采食,至产蛋高峰后的2周,这样可以充分地保证产蛋的需要。在产蛋后,清扫鸡舍、鸡笼,对器具消毒,投喂饲料的动作要轻缓,减少应激产生的发生。
产蛋鸡的饲养温度最好控制在15℃-25℃,在炎热的夏季蛋鸡舍得温度不要高于30℃,冬季的温度不要低于8℃,舍内的湿度控制在60%,注意通风换气,保持较低的二氧化碳浓度和氨气浓度在合理的范围内。产蛋期光照不可减少,只能有所增加,时间控制在15个小时左右。
2免疫制度
免疫日龄 |
免疫疫苗 |
免疫方法 |
强化免疫时间 |
1日龄 |
马立克疫苗 |
一头份皮下注射 |
- |
7日龄 |
新城疫ND 灭活苗 |
进行肌内注射,滴鼻点眼 |
开产后,每隔6~10周喷洒一次ND+IB活苗。 |
7~9日龄 |
传染性支气管炎 |
用新支二联苗(如C3+H12)滴眼或滴鼻 |
35 日龄、75~80日龄、100~115日龄、125~130日龄强化免疫;280~300日龄开始,每3个月用H52苗饮水一次。 |
12日龄 |
法氏囊中等毒力活疫苗 |
倍量饮水 |
在2、4~5周龄时,根据抗体水平分别接种2次。 |
10~14 日龄 |
禽流感 |
肌内注射0.3毫升/只 |
28~30日龄二免,120日龄三免,以后每间隔4~5个月加强免疫一次,肌内注射0.5毫升/只。 |
100~115日龄 |
蛋鸡减蛋综合征 |
新城疫、传支、减蛋综合征三联油乳剂灭活苗肌内注射 |
- |
3消毒措施
制定科学合理清洗消毒计划,细化清洗、消毒的程序、步骤和具体内容,保障鸡场动物疫病的防控。消毒可以降低、消除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污染,从源头净化、消除传染源、切断病原传播途径。春季可以适当加大消毒次数。对蛋鸡养殖场进行定期消毒,并定期在门口、出口、水池中加入消毒剂,每周定时对养鸡场周边道路清洁2-3次,并对养鸡场内外环境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在安全控制条件下,对育雏舍、育成舍、蛋鸡舍进行2-3次消毒。鸡舍外的道路经常被采用,场地铺撒白石灰,鸡舍内使用戊二醛和聚维酮碘等消毒药品。
4用药注意事项
4.1合理使用中草药及微生态制剂,中草药纯属天然植物,作为植物添加剂使用,可以提高免疫力、防治各种疾病、提升抗应激能力、增强生产性能及体质,还可以降低死亡率,经济效益也相继提升。实行无抗养殖后饲料中要用微生态制剂和葡萄糖氧化酶,以保证无抗后生产性能不变。
4.2无抗药物的选择:益生菌添加剂能够显著提高仔鸡的生长性能,降低饲料成本,降低死亡率;抗菌肽具有强抗菌作用的多肽类物质,具有光谱,免疫功能、促生长、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提高日增重,降低料重比;替代抗生素药物大多中草药及植物中提取,具有促生长抗氧化、抗菌、抗病毒,改善肠道健康的生物学活性;寡糖又称低聚糖,具有耐高温、稳定、无毒等理化性质,能够改善消化道微生物菌群结构,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消化道发育,增强消化吸收能力。
三、适宜区域(适应推广应用的主要区域)
该技术适宜全省规模化蛋鸡场推广应用。
四、注意事项(在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需特别注意的环节)
蛋鸡环境控制技术的核心部分,其主要是在全封闭栏舍饲养模式下,舍内环境通过人工智能控制及监测,提供蛋鸡最适宜生产环境。
1.栏舍建设方面。该技术对蛋鸡栏舍建筑要求较高,要注意提高建设标准。
2.电力供应方面。该技术是在全封闭栏舍饲养蛋鸡,所有器械由电力提供动能,所以要保证电力的供应。
3.设备保障方面。对照相应环境控制指标,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环境监测的相关仪器设备,出现设备不灵敏或是显示相关指标异常时,及时找出问题并解决,以保证蛋鸡正常生产。
4.适时调节环境指标。该技术需要管理人员根据当地气候、季节和不同阶段蛋鸡的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达到更好的养殖效果。
五、技术依托单位(须与汇总表所填数量、单位一致,需列入参与技术推广的各级国家农技推广机构)
1.单位名称 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地址: 南昌市省政府大院
邮政编码:330046
联 系 人:张磊
联系电话:13755789945
电子邮箱:187167589@qq.com
2.单位名称 新余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
联系地址:新余市仙来中大道305号
邮政编码:338000
联 系 人:刘小兰
联系电话:18079079733
电子邮箱:11560635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