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发酵床肉牛饲养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

随着技术进步、环保制约及养殖成本上升,养牛模式不断发展,绿色、高效成为当前我省规模化养牛生产的主题。肉牛发酵床在是改拴系为散养,在牛床铺设垫料,添加有益微生物快速消化分解牛粪尿,机械化翻耙、清运垫料,牛舍免冲洗,能消纳转化秸秆等废弃物,尾料发酵后作为有机肥还田,达到高效、节本、增收等目标,促进健康养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符合当前养牛机械化、轻简化、生态环保的生产现状和技术需求。发酵床饲养技术在肉牛养殖场推广应用越来越多,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例如牛舍设计与建筑不科学,发酵床制作不规范,技术效果不理想,饲养环境质量改善不显著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肉牛养殖效益及生态效益。通过近年来对我省发酵床养牛效果的总结提炼,同时优化改进,提出适于我省推广的垫料发酵床肉牛饲养技术。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采用产学研合作模式,由推广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业三方合作。该技术由江西农业大学提供了技术支持,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了全省示范推广,萍乡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负责在萍乡市等地进行了应用与示范,产学融合并不断改进,逐步优化成熟的一项技术。该项技术目前运用于规模肉牛养殖场,在环境保护和降本提质方面的优良表现,得到了养殖户、消费者和政府管理部门的普遍肯定。

(三)提质增效情况

发酵床肉牛饲养技术对降低养殖成本、提升牛肉品质、增加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保均具有积极效果。主要表现在一是无需每天人工清粪,降低了人工成本、用水成本,同时薄垫料的改进优化进一步降低了垫料制作成本;二是减少牛只的发病与应激,提高了生长速度并改善肉质;三是将牛粪转化成有机肥,增加经济效益;四是依靠垫料中的微生物菌种对牛粪尿的分解转化作用,实现栏舍内外基本上无臭、少蝇、无异味,无污水排放,使得牛粪尿的零排放,牛场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五是结合我省有大量的稻草等秸秆资源,而该技术可消纳大量秸秆作为垫料部分原料,并通过开发有机肥的方式使得秸秆还田利用。该技术的经济生态效益显著。

(四)技术获奖情况

该技术已制定颁布为江西省地方标准《肉牛发酵床饲养技术规程》(DB36/T 1432—2021),被全国畜牧总站遴选为“畜禽类污资源化利用十大典型案例之一”适用于南方规模肉牛养殖场。

二、技术要点(核心技术及其配套技术主要内容)

(一)牛舍设计要求

按照防暑降温、防寒保暖、通风透气、采光适宜、舒适卫生、防渗漏防外溢的空间质量标准设计建造。主体为双坡式或钟楼式,檐高4m左右。屋面两侧用采光材料进行延伸25cm~30cm或两栋牛舍之间全部用采光材料封闭。牛舍的跨度为28m~30m其中,中央走道比牛床高60cm,中央走道及料宽4m,两侧的牛床(发酵床)12m~13m,每头牛占地面积约10㎡。牛床(发酵床)高于地面5cm~10cm,四周设置排水沟,排水要通畅。牛舍四面为开放式,三边用砖砌60cm高的挡墙,舍内料槽对面位置安装饮水设备。

(二)菌种的选择

复合菌种应包括植物乳杆菌、纳豆芽抱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等。可选用含上述菌种的EM发酵菌调制。

(三)垫料原料组成与配比

垫料以锯末为主,锯末不足可以使用稻壳、花生壳、秸秆等木质性材料适当的粉碎,替代一部分锯末,但至少保证锯末占到三分之一以上。锯末应选择原木而不是人造板材的下脚料,必须保证无毒,无害。主要原料主要包括锯末、稻壳、花生壳、棉籽壳、玉米芯、秸秆等不易腐烂的农作物废弃资源,辅料为玉米粉、麦麸统糠等营养物质。其中主料占80%左右,辅料占20%左右。物料粉碎粒度2cm~5cm,发酵床菌种200g/m3~300g/m3(每克菌种含活菌数200亿以上)。

(四)发酵菌调制

方法一:将发酵床菌种1kg按1:5比例与米糠或玉米粉或麸皮混匀稀释,稀释为的是让菌种能够更均匀的与垫料混合,无其他目的,一千克装的菌种可以制作4-5个平方米的发酵床。

方法二:首先准备1kg红糖,5kg无菌水,干净容器一个。1、先烧开1kg的水,加1kg的红糖,把红糖融化开,把红糖里面的有害菌消除;2、然后把上述融化后的红糖水温度调到30℃~40℃备用;3、然后将1kg菌剂加入4kg的水并充分搅拌溶解静置2小时以上;4、使用时将菌水和红糖水在一个容器中混合均匀就可使用(配好的菌液必须在24小时内用完)。

方法二为首选。

(五)垫料的制作

将垫料原料和预混合后菌种按所需比例混匀,制作成发酵床垫料,调整垫料湿度40%~50%。制作过程可添加少量食用盐促进分解,添加量为0.2%左右。发酵床的最表层最好撒一层薄薄的锯末,以免刺激畜禽的皮肤。

(六)垫料的堆积及发酵

将垫料堆积成丘状或梯状,表面覆盖透气性遮盖物,进行堆积发酵。堆积发酵时间:夏季5d~7d,冬季7d~15d,春秋季7d~10d。

(七)菌床铺设

将发酵好的垫料铺到牛床上,厚度为50cm~60cm,头均发酵床面积以8m2~12m2

(八)牛只入床

铺好后就可以把牛放进去,不要等发酵好了再放进去,表面干燥,可以先撒一点水,以牛奔跑不起扬尘为宜。一般每头成年大牛(500kg左右),平均占地15m2~20m2;小牛可根据粪尿量来增加养殖密度。

(九)发酵床养护

进牛7d内为观察期,观察垫料湿度情况,调整垫料湿度防止表面扬尘。进牛7d后,每周1次~2次对出现局部粪尿堆积或过湿的位置进行翻耙,深度为15cm~20cm 。从进牛之日起每50d~60d翻耙垫料一次,深度为50cm~60cm。当出现粪尿堆积或垫料湿度整体过大时,应适量添加垫料原料和发酵菌种,并调整好湿度。当牛粪若集中在一起时,要人工疏散,把粪便均匀的散开在发酵床上面,浅浅的埋入垫料里面(一般每半个月需要疏散一次牛粪)推向牛床后面的发酵场地,打推宽2m,高1.5m,每星期翻堆一次,使粪便及时分解。如粪床出现垫料板结,发臭,不能再使用时,可将较湿的垫料挖出与较干处的垫料交换发酵床表面可使用碘制剂或高锰酸钾进行消毒,发酵床以外区域消毒按照GB/T16569执行。控制养殖密度:根据牛的体重来确定,一般100kg左右的2m2/头,成年小牛体重在400kg左右约4m2~5m2/头,成年大牛约6m2~7m2/头。保持圈舍须通风透气。牛在发酵床中生活,会吃掉表层细碎的秸秆,所以当看到垫料明显减少时,应及时补充。并定期补充发酵菌液是维护发酵床正常微生态平衡,保持其粪尿持续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一般按垫料量的0.3‰-0.5‰补充,每周一次,边翻边喷洒,深度20cm左右。

(十)发酵床清理更换

为了减小粪床清理对牛只生活的影响,一般采用分区清理、分区铺设垫床的方式,更换粪床。当粪床被清理后,重新铺设垫床。每10~18个月清理一次粪床,即牛出栏时清理一次,清理时在同一个牛舍中可采取分区清理,分区更换的方式,更换发酵床。

(十一)牛粪牛尿收集处理

牛粪、尿可长期留存于舍内,不向外排放,不向周围流淌,靠着微生物的作用分解、转化。牛尿、牛粪经发酵床中的生物菌分解后,一部分转化成无臭气体(如二氧化碳,水蒸气等)被排放掉,一部分分解成粗蛋白和菌体蛋白等。牛舍垫床使用过程中需保持干燥,因此发酵床牛舍中无冲洗废水产生,无牛尿产生。牛粪经发酵菌分解和牛只踩踏形成粪床,每10月~18月由机械或人工清理一次,每个牛舍分两次清理。清理时在同一个牛舍中可采取分区清理,分区更换的方式,更换发酵床。

(十二)消毒方式

发酵床牛舍中,在发酵床垫料内功能菌占绝对优势,几乎没有其他病原微生物的生存空间。其发酵菌自身含有消毒作用,因此在牛舍垫床中无需再进行消毒。可在牛舍墙壁、牛栏等地,每两个月消毒一次。

(十三)通风调温

发酵床湿度一般在50%左右,定期补充牛舍垫料及发酵菌。保持垫料厚度不低于50cm并定期补充益生菌液是维护发酵床正常微生态平衡,保持其粪尿持续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一般按垫料量的0.3‰-0.5‰补充,每周一次,边翻边喷洒,深度20cm左右。在保持垫床正常情况下,牛尿、牛粪分解会产生一定热量,而疏松多空的垫料具有一定的保温作用,使牛舍垫床温度控制在20℃左右。

(十四)疏粪管理

犊牛2d~3d进行一次疏粪管理,育肥牛1d~2d天进行一次疏粪管理。夏季每天都要进行粪便的掩埋,把新鲜的粪便掩埋到10cm以下,避免生蝇蛆。

(十五)垫料发酵过程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1、不升温

原因:水分过高或过低、pH值过高或过低,益生菌的含量不够。处理方法,调整物料水分、调整物料pH、加大菌液的含量。

2、升温后温度随即快速下降

原因:原料中有机氮含量太低。处理方法:适当添加含氮量丰富的有机物如牛粪。

3、发酵过程中异味、臭味浓

原因:C/N(N指氮素原料,C指碳素原料)过低或原料粒度过大;水分调节不匀。处理方法:补充碳素原料调整C/N,或者降低物料细度调匀水分。

4、发酵后期氨味渐浓

原因、物料水分偏大,pH偏高、发酵时间偏长。处理方法,立即将发酵物料散开,让水分快速挥发。注意牛舍防备饮水器的水流入牛舍。

三、适宜区域

南方大部分地区

四、注意事项

五、技术依托单位

1、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地址:南昌市东湖区文教路359号

邮编:330045

联系人:杨艳

联系电话:18970041866

电子邮箱:540757815@qq.com


2、江西农业大学

联系地址:南昌昌北经开区

邮编:330032

联系人:梁欢

联系电话:15797637698 


3.萍乡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

联系地址:萍乡市经开区金陵西路50号

邮政编码:337000

联 系 人:黎雄

联系电话:18907996989

电子邮箱:lixiong1998@163.com

等级提示
该模块需登录查看
傲亚信息提供技术支持